《黄金时代》未上映即遭吐槽 票房前景恐受影响


《黄金时代》目前评价最高的是海报设计

    国庆节将至,“十一档”国产影片的票房争夺大战即将展开。《黄金时代》、《亲爱的》、《心花路放》等一脸冠军相的电影早早地摆开营销阵势,卯足劲做了大量宣传。日前,由许鞍华执导、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举行了点映,但观众似乎并不买账。针对影片平铺直叙的叙事方法,大量使用的话剧式旁白,以及演员直视摄像机的镜头等表现方式,网友们纷纷吐槽电影的质量不够好。
 
    9月16日,香港影业协会宣布《黄金时代》将代表中国香港参加2015年第8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从点映的效果来看,许鞍华征战奥斯卡的胜算并不大。10月1日本片将在全国范围内上映,同档期面临的竞争对手有陈可辛的苦情片《亲爱的》、宁浩的喜剧片《心花路放》,续集动作片《痞子英雄:黎明升起》,还有动画电影《麦兜·我和我妈妈》,在这样的激烈竞争之下,现有的这些不太好的口碑恐怕会对《黄金时代》的票房有一定的影响,毕竟《心花路放》在点映之后几乎是无差评。
 
网友评论精选(均摘自于网络):
 
    《黄金时代》跟索菲亚·科波拉的《绝代艳后》一样都是静态比动态有看点的作品,许鞍华刻意弱化萧红私生活的drama属性,纪录片一样地平铺直叙,虽显得客观,却失去了这位个性自我的女作家本身的爆发力,汤唯浮嗲的表演给出的只是一个“文佳佳”牌的萧红。许鞍华的水准确实不够稳定。——波儿陈
 
    我看了《黄金时代》,这电影最牛逼的地方还是海报的设计。——苗炜
 
    《黄金时代》不是剧情片,也不是好的传记片,几乎没有杜撰,缺乏对一个人的想象,絮絮叨叨絮絮叨叨,就好像照拍了百度百科,还不如我花十分钟读完自行脑补的画面精彩。这不是讲述那个思想碰撞内心自由的黄金时代,甚至萧红的黄金时代也被一生破鞋所取代。本来是我极期待的电影,现在却像喝下了一杯白开水。——张花失
 
    这种人生片断的堆积即便是加上了间离的独白也不过是自说自话而已。——kidesy
 
    编剧极差。对观众说话的处理(叙事与评论混杂)失当,做成伪纪录片或是更好选择。把萧红拍成了被自由的弱女子,其余人物平板无趣,惟鲁迅和锡金尚可。文学台词在电影中之违和。画外音之赘。电影语言缺失,或陈词(蜡烛灭了)。但总之,许导毕竟是有野心的失败,好过那些一心想赚的电影。——btr
 
    很李樯的作品,并非许鞍华。没威尼斯传言的那么不堪,有的地方特别好,有的地方特别差。太想站在客观的角度讲述历史,尤其是间离的表现方式,结果拍得不像剧情片也不像纪录片。传记片类拼的不是演技,而是松弛,从这点郝蕾和袁泉就特别好,而汤小姐却一直在摸索着怎样去演合适。——等待风de滑翔翼
 
    话剧式直入的旁白并未产生更好的叙述感,干净的摄影和零碎的拼接却不能说清楚一个很好的故事。讲述一个人的一生更多需要的是事件,而非是叙述一种感觉。——raychau
 
    太想站在客观的角度讲述历史,结果拍得不像剧情片也不像纪录片,成了一笔流水账。间离式的对镜头讲述是个新尝试,但不见得是个好尝试。整体太不照顾观众,对耐心是个大考验。看到两个小时实在太困太累,隔壁小哥睡了几觉还没坚持看完……——唐小万
 
    刚看完《黄金时代》的首映,许鞍华,汤唯,萧红萧军,鲁迅,那个时代,期待太大,反而觉得有些落空。要讲的故事太多,叙事反而让人觉得不连贯,我作为那个时代的热切爱好者尚有此感,不知道不了解时代背景的外国观众们,是否会觉得boring呢。并且一开始当萧红自己说自己享年31岁的时候,我觉得真是穿越。——符小呆
 
    虽然我想到了种种可能性,但没想到是这样呈现出的剧作结构,为了让人物被观众接受,各种牺牲太大了,不止是散,根本就是破坏——它直接让整部电影成了一个口述史。然而这种妥协也是失算的,没有把文字落到人物的身体经验上,到头来也是有形无实。——灰狼
 
    内地文艺片演员表演训练班朗诵课文大接龙,水准从进阶级班干部到入门级关系户不等。难看到如鲠在喉,如坐针毡,丝毫无情感代入。细分是有两层间离,一层是影像上的打破第四堵墙,二层是由文章引用书面体代替口语台词表达,二者直接破坏了电影的本质肌理,导致最终的溃不成军。——shininglove
 
    好多画面太美。不过讲述者的身份是创作者对自己介入历史观察真相的一种逃避,演员的念白导致了观众的疏离。跳来跳去的时空也让人看起来有障碍。不过,萧红的丰富被压缩了,压缩成她的几段小说几篇散文,这是最不对的地方。萧红值得拍得更好。——伍六六
 
    陌生化的尝试在现阶段的中国电影中是非常少见的,对于刚刚培养起来的院线观众而言,必定是过于先锋了。这就好像撑杆跳一样,有一个人成绩一直是两米,他跳过了两米就可以拿第一,可是他挑战两米二,失败了,于是等于没成绩,这跟那些永远跳不过两米的人是不可一概而论的。电影需要探索,而探索有风险。——文文周

    此前不久,《黄金时代》作为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的闭幕影片在水城亮相,亦收获了两极化的口碑评论。对于观众的反应,导演许鞍华似乎并不太在意:“我不知道我们这个试验到底成功不成功,可是我觉得至少不是完全的失败,那就好了。(我心目中的黄金时代)至少是要活出自己最大的可能性。”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许鞍华冒险用“陌生化”的手法做了一次尝试,但民国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历史阶段,教科书式的讲授方法恐怕很难迎合观众日渐挑剔的口味。也许正如学者杨早所说的那样:“以萧红的传奇人生,拍戏剧冲突容易,拍流年似水反而很难。从市场出发,看见的是吸引青少年的意义,从文化出发,看见的是为此付出的代价。”

友情链接